乳頭分泌物:乳房外科醫生告訴你原因與處理方式
乳頭分泌物的常見原因
乳頭分泌物是許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其成因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大類。生理性分泌物通常與荷爾蒙變化有關,例如懷孕期間由於乳腺組織增生,乳頭可能出現少量乳汁樣分泌物,這屬於正常現象。哺乳期結束後,部分女性也可能持續數月有少量乳汁分泌。此外,某些藥物如避孕藥、抗憂鬱劑或胃藥(如metoclopramide)也可能刺激泌乳素分泌,導致乳頭出現白色或透明液體。
病理性分泌物則需特別警惕,常見原因包括:
- 乳管擴張:好發於40-50歲女性,因乳管內分泌物淤積導致管壁擴張,分泌物多為黏稠、綠色或黑色
- 乳腺炎:哺乳期常見,伴隨紅腫熱痛,分泌物可能含膿液
- 乳管內乳突瘤:良性腫瘤,但可能導致自發性血性分泌物
- 乳癌:約5-10%的乳癌患者以乳頭分泌物為首發症狀,特別是導管內癌或柏哲德氏病
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統計,約15-20%的香港女性曾出現乳頭分泌物,其中約5%最終診斷為惡性腫瘤。當分泌物呈現血性、僅發生在單側乳頭或伴隨腫塊時,應立即尋求乳房外科醫生推薦的專業評估。
何時應該看乳房外科醫生?
並非所有乳頭分泌物都需要緊張,但某些危險信號絕對不容忽視。最需要警惕的是自發性、單側乳頭的分泌物,特別是當分泌物呈現血性、漿液性或持續不斷時。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數據,自發性單側血性分泌物患者中,約15-30%最終被診斷為乳癌。
其他應就醫的警訊包括:
- 分泌物伴隨乳房腫塊或皮膚凹陷
- 40歲以上首次出現乳頭分泌物
- 非哺乳期卻有乳汁樣分泌物(可能反映腦下垂體問題)
- 乳頭或周圍皮膚出現濕疹樣變化
許多患者擔心抽針痛唔痛而延誤就醫,實際上現代細針抽吸技術已大幅改善不適感。香港乳房外科醫學會指出,早期發現的乳癌治癒率可達90%以上,遠高於晚期病例的40%,強調及早就醫的重要性。
乳房外科醫生的檢查與診斷
當您因乳頭分泌物就診時,乳房外科醫生會進行系統性評估。首先會詳細詢問病史,包括分泌物特徵(顏色、量、持續時間)、月經週期、用藥史和家族病史。觸診檢查將評估乳房是否有腫塊、淋巴結腫大或皮膚變化。
進階檢查通常包括:
- 分泌物細胞學檢查:採集分泌物在顯微鏡下尋找異常細胞
- 乳房超音波:特別適合40歲以下女性或緻密型乳房
- 乳房攝影(鉬靶):能發現微小鈣化點,香港衛生署建議50-69歲女性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
- 乳管鏡檢查:直徑0.9mm的內視鏡直接觀察乳管內部
若發現可疑病灶,醫生可能建議組織切片。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,約70%的乳房切片結果為良性,患者無需過度恐懼抽針痛唔痛的問題,因為局部麻醉能有效控制不適。
乳頭分泌物的處理方式
治療方式取決於病因。生理性分泌物通常只需觀察或調整藥物,例如停用可能導致分泌物的藥物後,症狀多會自行緩解。哺乳相關分泌物則可透過正確哺乳技巧和乳房護理改善。
病理性分泌物的處理更為積極:
病因 | 治療方式 |
---|---|
乳腺炎 | 抗生素、熱敷、必要時切開引流 |
乳管擴張 | 消炎藥、嚴重者手術切除病變乳管 |
乳管內乳突瘤 | 微創手術切除(約1-2小時門診手術) |
惡性腫瘤 | 依據分期進行手術、化療、標靶治療等 |
香港醫療體系提供多元治療選擇,從公立醫院到私人乳房外科醫生推薦的專科診所都能提供適當照護。重要的是遵循醫囑完成所有檢查,避免自行判斷耽誤治療時機。
預防乳頭分泌物的小技巧
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乳頭分泌物,但以下措施能降低風險:
- 乳房自檢:每月月經結束後5-7天進行,熟悉自己的乳房狀態
- 避免過度刺激乳頭:頻繁擠壓可能誘發分泌物
- 選擇合適胸罩
- 控制體重:肥胖會增加雌激素水平,提高乳癌風險
- 定期篩查: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建議,40歲以上女性每年接受乳房檢查
若發現異常分泌物,可先拍照記錄性狀變化,就診時提供給乳房外科醫生參考。記住,多數乳頭分泌物並非惡性疾病,但專業評估才能給予最準確的診斷與安心。香港乳癌基金會提供免費諮詢熱線,幫助民眾獲得正確醫療資訊。
相似文章

吃芳香的炸牛排,餐廳的味道
.jp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fill,h_100,w_100)
冷氣異味與室內空氣質量的關係

讓步意味著什麼?

10個護眼“眸”略 幫助我們找回眼睛神采

新帳篷需要防水嗎?
